《中国民族乐器》
玉指双钩承弦鼗 却从绝塞识风流——三弦
三弦
三弦,顾名思义,当然是三条弦,它的音箱一般由蟒皮两面蒙成,柄很长,无品,用拨弹奏。
三弦的形制可能是最接近秦代出现的弦鼗了。清毛奇龄《西河词话》说:“三弦起于秦时,本三代鼗鼓之制而改形易响,谓之弦鼗。”他就明确地认为三弦就是弦鼗。
三弦在元明时期的杂剧和传奇中,是很重要的伴奏乐器。在明、清时期蓬勃发展的各种曲艺中,三弦更是居于非常重要的地位。
在北方的鼓书如京韵大鼓、梅花大鼓、西河大鼓、山东大鼓、东北大鼓、天津时调和流行于河南的三弦书中,它都是最主要的伴奏乐器;而流行于北京、天津一带的单弦,更是以三弦为唯一的伴奏乐器。
在南方江浙一带流行极广的弹词如苏州弹词、扬州弹词等,一般分为单档和双档,单档由一人弹琵琶自唱,双档则由一人弹琵琶,一人弹三弦对唱。在京剧、曲剧、吕剧、豫剧、山西梆子等戏曲中,三弦也是很重要的伴奏乐器。在民族器乐合奏和地方音乐如江南丝竹、十番鼓、十番锣鼓、广东音乐、福建南音、常州丝弦等中,三弦也是极为重要的乐器之一,由于它的音色圆润、结实饱满,有时在乐队中显得十分活跃。在三弦的改进过程中,张野塘的贡献最大,他把三弦的琴箱改小了一些,并重新定弦,使之音色更美,表现力更丰富,同时,也使这种本是北曲主要的伴奏乐器流传到南方,为南方许多曲种所采用,包括南方的昆腔、评弹等。
《中国民族乐器》
茫茫的草原 遥远的地方——马头琴
马头琴
马头琴是蒙古民族特有的乐器,在蒙古草原,无论你走到什么地方,都可以听到马头琴那悠扬动人的声音。
说到马头琴,还有一段优美的传说。
在很久很久以前,蒙古草原上住着一户人家。这家有一个小男孩,当他还很小的时候,他们家的一匹母马怀孕了,不久,就生下了一匹小马驹。这匹小马驹浑身雪白,活蹦乱跳的,十分惹人喜爱。小男孩的父亲把它送给了儿子。小男孩每天都和小马驹在一起,一步都不和它分开,小马驹也很喜欢小男孩。后来,小男孩长大了,成了一位英俊勇敢的青年,小马驹也长成了一匹神气非凡的骏马。年轻的牧人骑着它去打猎、放牧,他们成了形影不离的亲密伙伴。一年又一年,马儿渐渐老了,它再也不能驮着牧人到大草原上奔驰了。终于有一天,它死了。牧人非常伤心,他久久地不愿把马儿埋葬,为了永远怀念他亲密的朋友,他想了很久,最后,他决定用马儿的骨头制作一把琴。他用马的头骨作琴简,用腿骨作琴杆,用马尾作弓,制成了一把二弦琴。为了永远纪念他忠实的朋友,他在琴杆的顶端照小马的模样雕刻了一个马头。这把琴的音色非常优美,浑厚而又带有一点苍凉。牧人常常在月光如水的辽阔草原上拉琴,怀念他死去的朋友,优美的琴声随风飘扬。牧人们都来到他的身边,静静地听他用琴声诉说着小马一生的故事,诉说着他和小马的友谊,诉说着他对小马的思念。人们把他的这一把琴叫做马头琴。
后来,人们仿照他,用木头制成了马头琴,在每一张琴的琴杆顶端,都雕上一个马头,马头琴也就成了蒙古民族最喜爱的乐器。
马头琴已有很长的历史,相传在元代成吉思汗时就已经出现。在内蒙古东部称“潮尔”,西部称“莫林胡尔”。它的音箱用黑松木或枫木制作,呈上小下大或上大下小的梯形,箱体的两面蒙有马皮或羊皮,皮上绘制有精美的图案。琴弓用榆木或紫檀木制作。民间使用的马头琴,用两缕马尾作弦。改革后的马头琴,共鸣箱蒙蟒皮,用尼龙弦,定弦也比传统定弦高四度,扩大了音域,增加了音量,既保留了马头琴原来浑厚柔和的音色,又使之更加明亮,表现力得到很大地丰富。它不仅用于民歌和说唱音乐的伴奏,也被用来独奏。
经过多年的传承,马头琴也随着时代发展,进行了多项改革。在二十一世纪初马头琴演奏的形式也慢慢发生了变化,从以前呆板的演奏变成了视觉表型的艺术,经过多年的改良渐渐形成了一套完美演奏形式。
马头琴的演奏方法比较特别。它的琴弓不夹在两弦之间,而是像大提琴一样在外侧拉奏,但是握弓的方式与二胡相同。它左手的指法有两种,一种是同其他弦乐器相近,但是用第二、第三两个关节按弦;另一种则很特别,是将手指伸到琴杆与弦之间,用指甲盖由内向外顶弦,用这种方法演奏,音量较大,发音也更清亮结实。
马头琴独奏曲中,有一些是传统乐曲或由传统的民歌改编而成的,如《八音》《莫德列玛》《天上的风》《嘎达梅林》等。
(以上图文来源于图书《中国民族音乐鉴赏》及网络,侵权即删)
文案提供:电子阅览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