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的职场生活
古语有云:“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今天的很多职业都是古已有之。比如:医生可追溯到尝百草的神农氏,木匠的祖师爷是鲁班……一些职业纵贯古今。那么,同为打工人的古人是如何找工作的、工资又有多少呢?带着疑问让我们来看看古人职场上的那些事儿。
驾部郎、潜火军、五坊使……
你的职业在古代叫什么?
NO.1方志系统从业人员 vs 太史
首先,就说说这跟“历史”有关的职业。
中国历史悠久不必多说,中国人自古以来更是重视对历史的记录,直到现在,全国各地都有地方志办公室,专门负责整理地方资料,且各个领域都有机构负责编写年鉴。
这些地方志、年鉴的编写者,大概对应的是古代的“太史”。中国最家喻户晓的“太史”首推司马迁。
▲太史司马迁
NO.2快递员 vs 驾部郎
如今,快递员在人们生活中越来越重要。信息、物资传递在古代也很重要,周朝就设有邮驿,分步传和马传两种,由夏官大司马管理。为及时传递军事信息,设置烽火台,在历史上还留下了周幽王“烽火戏诸侯”的故事。
汉代邮驿制度更为完备。邮人负责传送文书,驿是为邮人准备马匹的机构,传是给政府官吏或特许之人提供车的地方,驿和传统称为“置”。除了官方快递,私人快递也已经出现。
唐朝邮驿遍设全国,由兵部、驾部郎掌管。有水、陆两种运输形式,工具有马、驴和船,除了传递官方文件,还负责运送官物,比如“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数千里路程,驿夫骑马传送,竟能让杨贵妃吃到新鲜的荔枝,可见唐朝邮驿的发达。
宋代继承了唐代的邮驿制度,进一步细化了速度要求。元代疆域最广,因此邮驿制度也最为发达。
▲甘肃嘉峪关魏晋墓出土的驿使图画像砖
NO.3消防员vs潜火军
从古至今,火灾都是重大事故。时至今日,仍有消防员为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而奔赴火场,甚至牺牲生命。这还是在有发达的灭火装备的今天。
在古代,防火更是重中之重,早在周代就出现了专业的“消防员”。
▲元明·佚名《西湖清趣图》(局部)
图中左上方所绘高台是杭州“钱塘隅”的望火楼
周朝管理火政的官员有司烜[huǐ]、司爟[guàn]和宫正。司烜的职责是在城中用木槌敲大铃,以提醒人们注意防火,司爟负责传达禁止生火的命令;宫正则负责监督宫中的防火事宜。
汉代负责火政的官员称为“别火”“夜士”。别火官主要负责宫廷内治火、改火。夜士是各地方负责巡夜、管控灯火等事宜的人员,他们要禁止百姓夜间随便在街市动火。
唐代在各个坊里都有“武候铺”负责消防,并且有了先进的灭火工具——皮袋、溅筒。宋代的消防员叫“防隅军”“潜火军”,一旦发生火灾,防隅军便立即携带消防设备扑救灭火。
20世纪从日本舶来“消防”一词,负责救火的人员也开始被称为“消防员”。
▲东汉“东井灭火”井栏陶器
出土于东汉时期的墓葬,外形是模仿水井之上的井栏形状。前壁图案上的灭火者手持的旗子上写有“灭火”二字。“东井”是二十八星宿中的井宿,象征着丰富的水,将“东井”刻于陶井之上,则是希望该物起到防火的作用。
了解了一些有特点的古代职业,那古人是怎么找工作的呢?
古人如何找工作?
累得想辞职,也只能说说而已
唐德宗贞元年间,在长安任职校书郎的白居易写了一首诗,诗名就叫《晚归早出》。面对繁重的工作,天天早出晚归的白居易甚至有了辞职不干的想法。不过,辞职以后,谋生就成了主要问题。那么,在信息不发达的古代,古人是通过什么渠道找工作的呢?
NO1.仕宦之路:从举孝廉到科举制
秦汉时期的人,如果想入仕当官,除了投军以外,有两个渠道可以走。首先是“赀[zī]选”制度。所谓“赀选”中的赀,指的是财货、资财。赀选并非是用钱财捐官、买官,而是以财货资产作为衡量,以此选任官吏。到了西汉中期,察举制应时而生,是当时入仕的另一种渠道。所谓“察举”,察的是孝廉,再以孝廉辟,孝举的是民,廉举的是吏。
东汉中期,尚书令左雄认为,以往的察举制没有标准化,于是,他上言汉顺帝,经过汉顺帝的同意,左雄开始了察举制的改革。首先,在察举孝廉中加入了考试环节,考试如没通过,则取消孝廉资格,并追究举荐官员的责任;同时还规定参与举孝廉的人员应在四十岁以上。这时,若想通过察举入仕,除非自身惊才绝艳,否则也只能苦苦熬到四十岁以后。
隋唐之后,科举制度为后世封建王朝承袭,一直延续到清末,科举打破了士族门阀对于仕宦的垄断,选官制度更为公正。话虽如此,但科举的道路同样艰辛无比,对志在登第的士人而言,只有在一次又一次的考试中突出重围,才能开始他们的仕宦之路。
▲清光绪三年(1877年)科举状元王仁堪殿试试卷
NO.2父子袭替:民户、匠户、军户
历史上的很多工作都是父子相承、世袭罔替。一般来说,古人家里祖辈干什么,自己也能干什么。
▲《天工开物》(明崇祯十年涂绍煃刊本)中
铸造千金钟和仙佛像工艺的插图
明代时的户籍划分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明初时,明朝廷将户口划分为民户、军户以及匠户。民户,除了为政府提供田赋、力役,被视为根本的农民以外,也包括业儒的士子或行医的医户这类城市居民。军户,除了充任卫所为明帝国戍边服役的军人外,皇帝的侍卫、地方巡察等武装人员,以及大名鼎鼎的锦衣卫同样隶属军籍。匠户,入匠籍者一丁服役,可免家中二丁之役,可以通过科举除籍入仕。
古代人口流动性小,信息传播闭塞,职业的选择范围比起现代人要窄很多,这种情况下,人们要么继承家里的行当,延续着祖辈世代相传的生活方式;要么一头挤进科举之路,终其一生以暮登天子堂为目标,达则走上仕宦之路,阶级攀升,穷也可以教书业儒为生,不至于穷困潦倒。
有了工作,古人的工资收入如何呢?
白银时代的工资标准
普通雇工和官吏的收入差多少?
远的不说,只说明清时期。当时的职业群体主要分为士、农、工、商。“士”的工作最稳定、最体面,虽然抱怨工资低的主要来自这个群体,但看看那么多聪明人皓首穷经去努力就一切了然了;“农”虽然相对稳定,但工作强度大,增长空间有限,是无奈的选择;而谈到工资,主要说的还是“工”“商”,这是打工人的主要选择。
说一说 明朝的职业和工资
宣德年间,明宣宗在从昌平回宫的路上,远远望见有耕作的农夫,便带了几个随从过去。到了田边,宣宗与老农唠起了嗑。在得知老农全年无休后,宣宗给他提建议:大明朝有“士、农、工、商”,当农民种地这么苦,为什么不考虑其他三种途径?
老农说道:“我家几代人都是种地,我们里(村)没有士与工,倒是有经商的,经常外出,利润厚薄不一,风险也大。我这样虽然苦了点,丰年可以攒一年的粮食,一般年份也够吃,天天和家人在一块儿,也知足了,没啥动力换职业。”
余继登《典故纪闻》记载的一则史料:明初严格的四民秩序在观念上逐步瓦解,政策上也出现了松弛,但京畿附近村庄读书与做工的人较少,经商还不被广泛接受,可以看出此时民众安土重迁的观念还比较牢固。
▲元代·朱玉《太平风会图》(局部)
上图部分为木工与石匠的工作场面,包括锯、刨、雕、加工柱础等各种工序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由于失去土地或者其他原因而告别了土地,进入了城市各行各业之中,做家教、进宫当太监或宫女、选择衙门做小吏、去富贵人家做家仆等,总之是在百业中挣扎生活。
万历年间,工部公布了用工价格,不同工种、不同部门给的工价是不一样的,高的能达到0.07两,低的有0.03两,平均在0.05两上下。如果可以长年给工部做工,一年做到240个工,收入应该能达到12两上下,如果能当个工头,收入会更好。
中央朝廷用工价格如此,那么地方衙门呢?
号称天下第一县的宛平县(明代北京城内外由两个县构成,宛平县和大兴县)的用工价是:马夫40两(年),快手(捕快)20两(年),书办、御前抬运夫18两(年),皂隶12两(年),更夫3.6两(年)。马夫的收入已经接近县令,初看确实会让人诧异,不过这不是纯收入,他需要负责养马,甚至可能自备马匹,要知道古代养马的成本很高,也很耗精力;捕快、书办、御前抬运夫的收入都还不错;打更的收入就比较低了,工种比较简单且可替代性强。
古人在职场中其实也是需要付出很多努力的,他们身上一般肩负着重要的责任,可能事关百姓的生活,事关国家的安危和社会的稳定等,因此他们也面临着压力。
从古至今,人们对工作都十分重视,生活在现代的我们也更应该努力拼搏,发挥自己的价值,认真负责玩转自己的职场。
以上内容来源于《古人原来这样过日子》及网络
文案提供:电子阅览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