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中心动态

中心动态

【视觉印象】我们的“底线”在哪里?

  《底线》是我国首部最高人民法院全程指导的全景展现我国司法改革最新成果的现实主义法治题材电视剧。

  它通过来自现实的典型司法案例,用生活的鲜活性、社会的尖锐性和司法的复杂性,塑造了当代司法人的生动形象。

  本期【视觉印象】,一探我们的“底线”在哪里?

Q1法官是怎样的生物?

  剧中法官的日子没有一般律政剧中司法执法的人员那种高高在上的“酷范儿”,也没有那种拥有特权的超能力,甚至有时会显得一地鸡毛,他们收入不高、工作很累、人际关系很烦、人情世故很纠结,用剧中的台词来说,老百姓遇到不公平可以找法官说理,法官遇到了不公平甚至都不知道该找谁去说理。

  法官宋羽霏在审判“雷星宇案”时遭受网络暴力;庭长方远不仅要解决工作难题,还要处理让人焦头烂额的家庭关系、孩子教育;年轻法官周亦安受了委屈,也会萌生去律所挣钱的念头;叶芯一腔热血,却处处碰壁。民事诉讼那种剪不断理还乱的烦琐,几乎成为全剧的底色。

  所以,想象中的法官和现实中的法官,并不一样。他们不是万神殿的宙斯赫拉,而是人世间的你我他。他们可能会犯错,但活色生香;他们或许不完美,但有血有肉。

Q2法院是怎样的地方?

  围墙大院戒备森严,法警开道全体鞠躬,法庭内外回声嘹亮,办公区域鸦雀无声。对不起那是上个世纪的律政剧,如今早就不这么拍了!真实的法院是一副怎样的场景呢?

  方婶儿一手抱娃一手劝架,用湖南塑料普通话在小夫妻之间左右逢源,这是法院。

周亦安吓唬当事人“有个当事人做坏事遭报应了”被师父一脚踹进办公室,这是法院。

  立案庭庭长和民庭庭长平日里相爱相杀炒CP,挨骂时一唱一和怼院长,这是法院。


  法条姐初来乍到,周亦安反问“最高法来的怎么样?她一年办几个案子”,这也是法院。

  以往的法庭剧给人的感觉是“高大上”“伟光正”,《底线》偏不按套路出牌,拼命把自己往土里插,结果相当吸粉。

  还有法官们贡献的日常段子:


  现实也许比剧里更精彩,艺术源于生活,但最终也要回归生活。这部剧真实地向观众呈现了法院到底是个怎样的地方:

  它冷面肃穆也热气腾腾,高高在上也烟火十足,它是一言九鼎也是婆婆妈妈,是不容置疑的权威也是关门吐槽的自黑。

Q3判决是怎样炼成的? 

  大多数律政剧似乎离观众的生活都很远,但这部剧的题材却离观众的现实很近。在人的一生中,从摇篮到坟墓,永远都无法回避民法问题。在看到这些案件展开的过程中,忍不住都会问自己:如果是我遭遇了类似情景,自己会怎么办,应该怎么办,行为如何得到法律“授权”,选择会不会超出法律底线,如何在个人利益、他人权利、法律许可之中找到最合理的“边界”,如何在情与理之间达成平衡……

  剧中最开始的雷星宇杀人案全网关注,那么他的行为是否构成正当防卫过当?行凶的刀子是不是蓄谋已久?

  方远审的离婚抚养案,孩子到底哪一次说的是真话?

  李芳凝案中,“触碰后背”算不算性骚扰?

  葛晴晴的行为是有失道德还是违法犯罪?

  这些问题绝不是拿着一部法典,死记硬背条文就可以解决的。

  现实中的一个改判,舆情沸腾键盘侠出动,网络暴力接踵而至。但为什么换成了屏幕前,观众不会因为改判指责宋雨霏,不会因为再审而怪罪方远?


  因为合议庭“吵架”的全过程让观众知道:你认为的“错判”,和法律上的“错判”不是一个概念,法官不是事件亲历者,他们无法还原客观事实,只能通过证据碎片的拼图,让法律事实一路追随客观事实。

  因为两宗性骚扰案的反转让观众知道:经验让人一叶知秋,但证实性偏差也会让人一叶障目。不同法官会因人生阅历的不同而意见相左;甚至同一个法官,也可能在不同阶段左右互搏自我推翻。


  这部剧将合议庭讨论案件的全过程从海底拉到海面,透过上帝视角告诉观众:

  每份判决的背后都是天人交战,它皓首穷经但不能纸上谈兵,是做选择题但选项并不唯一。它就像一时怀胎,一直难产。

  通过这些案件,不仅看到了司法人员的公正正直、崇德向善,看到了中国司法坚守法律底线、倡导公序良俗的原则,同时也获得了法律知识、法律意识、法律观念的启迪,更加夯实了司法、道德、人性的底线。

Q4法律应有怎样的底线?

  法律作为国家维系社会稳定的刚性手段,就像是一条高压线、警戒线,强力地限制着人们的行为和任何不合时宜的想法。法所禁止不可为,便是法律制度对于世人的警戒和规范。

  在我们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法律底线贯穿于国家、社会、家庭生活的各个方面,贯穿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活动的各个方面。从政有从政的法律底线,从商有从商的法律底线,社会生活有社会生活的法律底线,家庭生活有家庭生活的的法律底线。当今时代,不仅现实世界有法律底线,即便是网络虚拟世界,也有相应的法律底线。

  法律底线是强制规范和约束我们每个人行为边界的刚性准则。任何人,谁胆敢藐视法律,逾越了法律底线,谁就会因此而付出代价、受到国家法律的惩处。

  那么更深层次的底线是什么呢?

  李芳凝性骚扰案告诉观众:女性有选择美丽和被尊重的权利,无论女性衣着性感或保守,都不是为了被他人侵犯,更不应受到网暴的二次伤害——这是叶芯坚守的底线。

  莫莫劳动合同案反向揭示了社会为何对女性有偏见:“正因为你有这样的想法,用错误的方式为自己谋利,大众才会对女性有越来越多的误解”——这是周亦安坚守的底线。

  穆子琪生命权案让我们知道:法律固然是道德的底线,但法律的底线,也要彰显基本的公序良俗。为众人抱薪者,不可使其冻毙于风雪——这是方远和徐天坚守的底线。

  辱母杀人案和主播猝死案的舆情反转也让全社会反思:法律要追求社会效果但不能被民意裹挟,欢迎舆论监督但不能被舆论审判——这是所有法律人共同坚守的底线。

  每个案件的背后都有一个底线,这个底线,是法律的底线,法官的底线,法律人的底线,法治社会的底线。

  这些改编自真实案例的故事,活生生血淋淋的告诉我们:

  规则与情理、法律与道德、审判与舆论之间都有一条底线:它们彼此相关又保持独立,就像长江和汉水,殊途同归却泾渭分明。

  《底线》虽然已经播完了,但是坚守和捍卫底线的故事永远没有终结,它留给我们的感动和思考还在继续。

  法槌虽然只会在法庭上敲响,但社会上的众声喧哗早已穿透法院的后墙,在审判大厅里与法槌形成共鸣,与法官的声音形成“交响”;同样,法院里的“交响乐”在法庭回荡之后,又进一步返回社会这个大广场,并最终形成绵绵不断的社会“回音”——这或许就是《底线》的意义所在。

  文章读到这里,你是不是也和小编一样有种既热血沸腾又扬眉吐气的自豪感?是不是总是不自觉地被带入其中?忍不住问自己:如果我是当事人,我该怎么做?下面就让小编带你一起开始我们的学法懂法之路吧!

Method1:馆内D类图书(政治、法律)借阅

馆藏位置:2楼第一阅览室14排03列4层

馆藏位置:2楼第一阅览室14排03列2层

Method2:阅读以往微信推文【以案说法】、【法治视野】系列

Method3:使用我馆数字资源《中国法律法规数据库》,使用方法见之前的推文:【资源推荐】中国法律法规数据库

(以上图片来源于网络,部分内容来源于法影斑斓、澎湃新闻)

文案提供:第一图书借阅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