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国平先生曾说:
“分寸感,不是指疏远,也不是指傲慢。
而是指要站在更高的角度,
清醒认识自己的位置,
然后做出合适的举动。”
无论是亲情、爱情还是友情的相处中,
分寸是十分重要的,
不能因为关系好,
就丢弃该有的分寸。
PART 1
恰如其分的亲密
叔本华说:
人生就像寒冬的刺猬,
互相靠得太近,
就会被刺痛,
彼此离得太远又觉得寒冷。
近而不迫,远而不离
亲情不会因你一味靠拢而愈加浓烈,也不会因距离感而逐渐疏离。
家庭关系中,有个概念叫“浆糊逻辑”。
意思是,亲人之间如果没有隐私,不分彼此,关系就会乱成一锅粥,矛盾也将随之升级。
家庭中的很多冲突,大多源于模糊了相处的边界。
所以古人常说,是亲三分客。
像对待客人一样,与亲人保持一点分寸感,才能维系家庭的和谐。越是亲近的人,越不能以爱之名入侵别人的生活。明确家庭的界限,学会用距离给彼此划出一点空间。
亲人之间保持“一碗汤”的距离,不会因太烫而伤了自己,也不会因太冷而凉了心意。
PART 2
点到为止的默契
林徽因说:
爱情就像攥在手里的沙子,
攥的越紧,
流失的越快。
亲而有间,疏而有密
人际关系中,距离产生美,夫妻之间是特殊的人际关系,但是,也同样需要保持距离感。
不碰彼此的底线,保持分寸感
夫妻之间,如若随意触碰彼此的底线,一旦打破了界限,很多事情都会失去原则和底线的考量,处理不当,容易引发婚姻危机。
尊重爱人的底线,能保持一个舒适的“空间”,让彼此都有喘息的机会。
不碰已经过去的过往,保持尊重
虽然两个人成为夫妻,但是,对于彼此的过去,都无权参与。最好的做法,就是不过问,不去触碰。既然已经结为夫妻,不碰已经过去的过往,是对彼此的尊重。
不碰彼此的隐私,给予空间感
人人都有自己的隐私,不希望被他人知道。即便是成为了最亲密的关系,也会希望保留自己的隐私权。婚姻里,最重要的就是彼此信任。
不触碰彼此的隐私,给予爱人尊重和理解,才是最好的相处法则。
PART 3
富有情商的疏离
席慕蓉说:
友谊和花香一样,
还是淡一点的比较好,
越淡的香气越使人依恋,
也越能持久。
亲而不缠,疏而不绝
好朋友之间的互相关心,嘘寒问暖是很正常的。但过度的询问私事,可能让人感到不舒服。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隐私和不想被他人触碰的角落。我们可以在朋友遇到困难时给予关心和支持,但对于他们的私事,应该保持适当的距离,能不问就最好不问。
当朋友因为感情问题失魂落魄,郁郁寡欢时,我们可以陪在他们的身边听他们倾诉。但注意不要过度追问细节。因为当他们想说的时候,自然会说;如果不想说,我们的追问只会让他们感到压力。
与人相处,关系太远,容易生疏;关系太近,容易生厌。最好的关系,是亲近地保持距离,亲疏有度,才能久处不累;远近相安,才能彼此牵挂。
好的相处方式是应该有分寸感的,
时刻的控制会失去边界,
任何感情,
如果没有了边界和分寸就会变得像琉璃一样透明易碎。
有分寸感,才是感情成熟的标志。
只有恰到好处的距离,才能舒适;
只有懂得分寸地交往,才可长久;
只有守住边界的相处,才会和谐。
(以上图文来源于网络,侵权即删)
文案提供:第二图书借阅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