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itivity
积极力·我想学到更多,
做更多的事情
积极性是什么
想做更多的事情
同学们,你们有没有做事时缺乏主动性,经常要家长、老师督促和提醒;或者容易被一件小事打击,垂头丧气,甚至打退堂鼓……在成长期中,这些关于积极性的问题有时困扰着大家。如何从被动型变为主动型,如何提高积极性?让我们一同学习吧!
快乐第一站:认识篇
积极性是什么
这个问题对很多小伙伴来说,可能不是太好回答,那么不妨换一个角度来认识它。我们可能听爸爸妈妈说过“你好懒呐”“你不要这么懒好不好”,其实爸爸妈妈的意思就是我们不够积极,没有积极性。
我们如果具备足够的积极性,对很多事情就可能呈现“想”或“很想”的心理。表现在学习和生活上,就是我想学很多、我想做更多的事情。
要学更多
在成长阶段,积极性更多体现在学习上,最主要特征可能就是“我要学更多”。换句话说,就是我们有更强的求知欲,想知道得更多。这样,我们在学习上就会有更大的主动性和动力,不用爸爸妈妈督促,甚至不偏科、不骄傲。
此外,因为拥有了积极性,我们还可能不仅仅满足于学习成绩上的提高,而对生活上的各种常识、知识也都抱有极大的兴趣和好奇。
和心理博士聊聊天
情绪大门是打开学习的第一扇门。负面的情绪会让人的思绪打结,像是杂乱的绳子绑在一起,拆不开;也会让我们脑中和心里的想法理不清。而积极的心态则会让我们的思维越来越连贯顺畅,可以在学习上进行“加减乘除”。
1.加法:就是拓展。比如一天之中学习了一些感兴趣的知识点,然后在学习之余去搜索一些相关的资料、信息,把原来所知道的知识拓展到更大的范围,加深理解,为我所用。
2.减法:对于一些不重要的事情、无谓的负面信息,忘记了就忘记了。把精力用在学习和储蓄可提升发展自己的信息上。
3.乘法:是指通过不断回顾和复习,对知识的掌握更牢固。这样它们才会在以后的生活中起到更好的作用。
4.除法:是指将自己所学习到的、所经历过的知识和经验,分门别类,重新整理,形成系统化的知识。
快乐第二站:应对篇
被老师批评了
老师说我上课开小差,其实这是误会,但老师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批评我,当场又不好解释,羞死了。
严格地说,这可是我第一次被老师批评,感觉天都要塌下来了,一贯的好学生形象从此与我不沾边了。最为关键的是,以后遇到老师都会觉得害羞,我不知道怎么才能克服。我决定以后少跟老师说话和交流。
和心理博士聊聊天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每个人从小到大必定接受过无数次的批评。有人说,每一次批评都蕴藏着成功的因素。可惜在我们之中,有很多典型的“瓷娃娃”,批评不得,教育不得,缺乏心理弹性。
“心理弹性”这一概念的提出,最早是受到物理学中弹性力学的启发,就是指可恢复的变形。心理弹性最早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安东尼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经30余年发展,现已成为国际心理学界研究的热点问题,并在教育学、心理学、临床医学、护理学等各学科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
所以说,“挨批评”可以培养我们的心理弹性,这么一想,它就不完全是件坏事了,对不对?面对批评,我们可以这样积极解读:批评是成长过程中的宝贝,会伴随我们一生。
快乐第三站:实践篇
遇到厌学问题
每当周末和假期的时候,都特别高兴,因为不用上学。而每次放完假,要去上学了,都感觉特别沮丧。在学校的时候总盼着快点儿放学和放假,对上学越来越没积极性了。我这是不是有厌学的迹象呢?我应该怎么办?
想着放学、放假,应该是多数小伙伴都会出现的心理,还谈不上厌学啦。不过如果处理不好这种情绪,日积月累,是有可能发展成厌学的。厌学意味着我们上学的积极性降到了最低点,那么,如何从厌学情绪中走出来,关键就是找到这个不喜欢的源头。
和心理博士聊聊天
我想和同学们分享一个故事:有一群人,每个人都背负着一个沉重的十字架,在缓慢而艰难地前行。途中,有一个人忽然想,上帝呀,这个十字架太沉重了,我可以把十字架砍掉一块。于是他动手砍了起来,砍掉之后的确轻松了很多,他的步伐也不由得加快了。就这样走着走着,他觉得肩上的十字架还是很沉,于是他又砍掉了一截,这样一来,他毫不费力地就走到了队伍的最前面。谁料路上忽然出现了一个又深又宽的沟壑,背着十字架的人,把十字架搭在沟上做成桥,从容不迫地跨越了沟壑。可惜他的十字架已经被砍掉了一大截,根本无法做成桥。于是,当其他人都在朝着目标继续前进时,他却只能停在原地垂头丧气,追悔莫及。
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背负着各种各样的“十字架”,就比如我们的学习。当沟壑出现时,我们只能利用自己学习的知识去跨越沟壑,继续前进。所以,请不要埋怨学习的繁重,也不要一味地选择逃避的方式来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快乐第四站:方法篇
培养阅读习惯
有时候,爸爸妈妈会批评我们一有空就拿着手机玩,没有主动阅读的习惯。我们可能不怎么在乎他们的批评,甚至会认为阅读只是一种爱好而已,跟爱玩手机差不多。如果我们的学习成绩不比有阅读习惯的小伙伴差,那更会认为有没有阅读习惯都无所谓了。
其实,阅读是一种很好的习惯。有没有这种习惯,一时看不出差别;长期看来,阅读可以提高我们的学习能力和改变我们的思维方式。多看书跟多旅行一样,可以开阔我们的视野,丰富思考问题的角度。
和心理博士聊聊天
家里有闲钱,可以存入银行,但同学们听说过阅读也可以存储吗?知道有一种存折叫作“阅读存折”吗?
“阅读存折”能记录下我们在阅读过程中的点滴进步,激发阅读的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让我们拥有满足感和自豪感。首先,阅读刚开始的时候,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书,页数不要太多,阅读起来比较轻松有趣。其次,给自己设定一个小目标——每天阅读半个小时。重要的是坚持,每天半个小时阅读,一周就是3个多小时,往后再逐步增加。
除了引导阅读,做“阅读存折”还是一次很好的“理财”教育。虽然存入“存折”的并非金钱,而是阅读时间。但是对我们来说,通过阅读可以获得知识、开阔视野。因此,这些“阅读存折”中的时间也是财富,这种精神财富比金钱更有价值、更有意义。
快乐第五站:培养个性篇
有自己的爱好
想一想,我们是否有自己的爱好?
爱好对我们产生的影响和作用难以估量。伟大科学家爱因斯坦就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并非仅仅从责任感中产生,而是从对客观事物的爱与热忱中产生。”这里说的就是,有了爱好,学习就不再是一件苦差事。
爱好可以把学习变成一种习惯,这种习惯会满足我们的情绪需要,又能让我们进步。自己喜欢的事情,不需要爸爸妈妈催促和唠叨,自己很容易就上心了。
和心理博士聊聊天
也许很多同学会说:“我对什么都不感兴趣,好像就没有兴趣,怎么办?”如果我们有这样的困扰,也不必过分担忧。兴趣不明确不代表没有兴趣,兴趣是可以逐渐培养和挖掘出来的。怎么做呢?
首先要有浓厚的好奇心。对于未知的事物要尝试着积极接触,比如看见一台机器,就去想象它背后的工作原理。想方设法将心中的疑问一一解答,兴趣也许就产生了。
其次要主动学习。兴趣与个人的认识和情感密切关联。我们对一个事物的认识越深刻,情感越丰富,兴趣也就越浓厚。
另外,有效的社交也很重要。校园的社团、兴趣小组等,都为志趣相投的同学创造了很好的平台和条件。
需要注意的是,探索兴趣的目的,在于帮助我们增进对自我及世界的了解,为未来的发展提供指导,而不是只把自己限定在有兴趣的领域里。
以上图片来源于网络
参考书籍:《小学生心理漫画:5,
积极力:我想学到更多,做更多的事情》
馆藏地点:
2楼青少年阅读中心01排02列2层
本期有关“积极力”的介绍到这里就要结束了,
希望小朋友们读完以后,
都可以做到无需监督,不用催促,
做一个积极的人,永远充满热情和行动力!
下一期,我们一起去了解有关“幽默力”的知识吧!
- END -
文案提供:第二图书借阅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