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走进太阳系
前言
说起太阳系,相信大家都很熟悉。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就是太阳系的一员,它整日围绕太阳运动,并源源不断地从太阳获取光和热。那么,它是如何诞生的?太阳的结构是什么样的?太阳系内都有哪些成员?下面让我们跟随本期内容,一起探索太阳系的奥秘吧。
太阳系的诞生
太阳系的形成和演化始于46亿年前一片巨大分子云中一小块的引力坍缩。大多坍缩的质量集中在中心,形成了太阳,其余部分摊平并形成了一个原行星盘,继而形成了行星、卫星、陨星和其他小型的太阳系天体系统。
这是一种被称为星云假说并被人们所广泛接受的模型,最早是由18世纪的伊曼纽·斯威登堡、伊曼努尔·康德和皮埃尔-西蒙·拉普拉斯提出。其随后的发展与天文学、物理学、地质学和行星学等多种科学领域相互交织。自1950年太空时代降临,以及1990年太阳系外行星的发现,此模型在解释新发现的过程中受到挑战又被进一步完善化。
从形成开始,太阳系经历了相当大的变化。很多卫星由环绕其母星气体与尘埃组成的星盘中形成,其他的卫星俱是俘获而来,或者来自于巨大的碰撞(地球的卫星月球属此情况)。天体间的碰撞都持续发生,并为太阳系演化的中心。行星的位置经常迁移,某些行星间已经彼此易位。这种行星迁移被认为对太阳系早期演化起绝大部分的作用。
太阳的概况
太阳系的位置
太阳系位于距银河系中心大约估计值为2.4~2.7万光年的位置。太阳以220千米/秒的速度绕银心运动,大约2.5亿年绕行一周,地球气候及整体自然界也因此发生2.5亿年的周期性变化。 截至2019年10月,太阳系包括太阳、8个行星、近500个卫星和至少120万个小行星,还有一些矮行星和彗星。
太阳的结构
按照太阳由里往外的顺序,太阳是由核心、辐射区、对流层、光球层、色球层、日冕层构成。光球层之下称为太阳内部;光球层之上称为太阳大气。
太阳系的成员
八大行星
行星的定义:一是必须围绕恒星运转的天体;二是质量足够大,能依靠自身引力使天体呈圆球状;三是这个轨道附近应该没有其他物体(清理其轨道上的其它物体)。按这样的划分,太阳系的行星就只有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这八颗。
与2006年之前提到的九大行星概念不同,在2006年8月24日于布拉格举行的第26届国际天文学联合会中通过的第5号决议中,冥王星(Pluto)被划为矮行星,除名于八大行星之外。
彗星
彗星(Comet),是指进入太阳系内亮度和形状会随日距变化而变化的绕日运动的天体,呈云雾状的独特外貌,也是中国神话传说的“扫帚星”。彗星分为彗核、彗发、彗尾三部分。彗核由冰物质构成,当彗星接近恒星时,彗星物质升华,在冰核周围形成朦胧的彗发和一条稀薄物质流构成的彗尾。彗星的质量、密度很小,当远离太阳时只是一个由水、氨、甲烷等冻结的冰块和夹杂许多固体尘埃粒子的“脏雪球”。当接近太阳时,彗星在太阳辐射作用下分解成彗头和彗尾,状如扫帚。
太阳系是我们的家园,我们所处的地球也同样是太阳系密不可分的一部分。通过科学的方法和不断的探索,我们逐渐揭示了太阳系的起源、结构和一些基本规律。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相信神秘的太阳系会更快揭开它的面纱。
(以上图文来源于网络,侵权即删)
文案提供:青少年阅读体验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