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中心动态

中心动态

【生活百科】世界粮食日:保障粮食供给 端牢中国饭碗



World Food Day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2022年10月16日是第42个世界粮食日,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将全球活动主题确定为:“更好生产、更好营养、更好环境、更好生活,不让任何人掉队”。本周是我国粮食安全宣传周,主题是“保障粮食供给 端牢中国饭碗”。小编给大家整理了关于“世界粮食日”的小知识,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世界粮食日

  世界粮食日(World Food Day,缩写为WFD),是在1979年11月举行的第20届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简称“联合国粮农组织”)大会决定:1981年10月16日为首次世界粮食日纪念日,其宗旨在于唤起全世界对发展粮食和农业生产的高度重视。此后每年的这个日子都要为世界粮食日开展各种纪念活动。

产生背景

  “民以食为天”,粮食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始终具有不可替代的基础地位。1972年,由于连续两年气候异常造成的世界性粮食歉收,加上苏联大量抢购谷物,出现了世界性粮食危机。联合国粮农组织于1973年和1974年相继召开了第一次和第二次粮食会议,以唤起世界,特别是第三世界注意粮食及农业生产问题。敦促各国政府和人民采取行动,增加粮食生产,更合理地进行粮食分配,与饥饿和营养不良作斗争。但是,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世界粮食形势更趋严重。关于“世界粮食日”的决议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做出的。

设立宗旨

  1.促进人们重视农业粮食生产,为此激励国家、双边、多边及非政府各方作出努力;

  2.鼓励发展中国家开展经济和技术合作;

  3.鼓励农村人民,尤其是妇女和最不利群体参与影响其生活条件的决定和活动;

  4.增强公众对于世界饥饿问题的意识;

  5.促进向发展中国家转让技术;

  6.加强国际和国家对战胜饥饿、营养不良和贫困的声援,关注粮食和农业发展方面的成就。

发展历程

  虽然我们这一代人已经过上了吃饱喝足的生活,但世界上还有很多人仍然面临粮食危机,中国拥有全球1/5的人口,却只有全球不到1/10的耕地,为了能让我们吃饱肚子,勤劳智慧的农民和学者,为此付出了无数心血和汗水。

  新中国成立后,为了解决吃饭问题,面对人多地少的现实,从50年代开始,全国开始了大范围垦荒运动,凭着“艰苦奋斗”的信念,人们把颗粒无收的北大荒变成富饶多产的良田。中国河流湖泊密布,为了治理水患,到1985年,全国建成密云水库、三门峡水库、红旗渠等83000多座水库。水患得到控制,旱涝灾害大大减少,数以亿计的国人埋头苦干,奠定了大国的基础。

  七十年代为了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国人进行着科学技术上的革新。1972年,国家通过了“杂交水稻”的科研项目,第二年,袁隆平培育出世界上第一株籼(xiān)型杂交水稻;1976年籼型杂交水稻种植面积达208万多亩,产量增加20%以上,水稻之后,玉米和甘薯的优良品种也相继培育成功。庄家一枝花,全靠化肥当家,众多化肥厂接连落成,我国化肥产量快速提升,从1950年1.5万吨到1975年524.7万吨,这些肥料让粮食产量快速提升,1975年的粮食产量达28415.5万吨。

  八十年代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多劳多得的观念深入人心。随着农业不断发展粮食得到保障后,人们也开始追求饮食上的多样性。1988年“菜篮子工程”实施,一大批肉、蛋、奶、水产和蔬菜生产基地拔地而起,城市居民一年四季都能吃上新鲜蔬菜。1989年中国水产品产量达1332.6万吨,跃居世界第一。从1980年到1990年中国农业总产值平均每年增长6.4%,农村的温饱问题基本解决,百姓的菜篮子愈加丰富。

  九十年代每公顷粮食产量从3000多公斤攀升到4000多公斤,提升之快令世人震惊。通过良种培育很多农作物多次更新换代每一次都能带来约10%的增产。在化肥、机械化、农田水利方面中国也远超世界平均水平有些指标甚至超过了欧美发达国家,生产力的大幅提高带来了生活上的富足。

  进入新世纪后,科技兴农大放异彩,荒漠种植、植物工厂,经济环境两相宜的生态农业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农民的辛勤农作和科技的帮扶之下,我国已经连续十几年粮食丰收,2019年人均粮食占有量470公斤,高于400公斤国际粮食安全标准线。但与此同时,浪费粮食的现象与触目惊心,2018年《中国城市餐饮食物浪费报告》数据显示,餐饮业人均食物浪费量为93克/人/餐,浪费率为11.7%。初步测算,2015年我国城市餐饮业仅餐桌上食物浪费量在1700至1800万吨,相当于3000至5000万人一年的食物量。

  老话说的好“粮食打进仓,莫忘灾和荒”,不要忘记那些勤劳耕耘的农民和刻苦钻研的专家学者,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正是有了他们的辛勤付出,我们才能仓廪实而知礼节,才能吃饱肚子去更好地投入工作学习和祖国建设之中。

粮食的现状

  据2019年数据显示,我国粮食产量约占世界的1/4。自2004年以来,中国粮食生产实现“十五连丰”,口粮实现完全自给,谷物自给率保持在95%以上。但是粮食浪费情况让十分严重,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显示,全球每年约1/3粮食被损耗和浪费,总量约每年13亿吨,约有九分之一的人口仍面临饥饿。

  2020年8月2日,由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国际农业发展基金、世界粮食计划署等机构联合发布的报告显示,新冠肺炎疫情可能导致全球饥饿人数在2020年大幅增加。今年将新增1.3亿饥饿人口,全世界将有6.9亿人处于饥饿状态。

  2022年4月22日,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宣布,人类或将面临“二战后最大的粮食危机”。5月19日,除七国集团外,欧盟、世界银行、联合国全球危机应对小组、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和国际农业发展基金等国家和组织也将参与该联盟的建立。5月20日,联合国人道主义事务协调厅警告说,未来三个月,非洲萨赫勒地区将有多达1800万人面临严重的粮食不安全局面,创下2014年以来受影响人数最多的纪录。非洲开发银行批准了一项15亿美元的紧急粮食贷款,帮助非洲国家在未来两年避免迫在眉睫的粮食危机。由于俄乌冲突导致粮食供应中断,非洲目前面临至少3000万吨粮食短缺,特别是从这两个国家进口的小麦、玉米和大豆。

我们可以做什么

  过量点餐不可取,量度把控有意义。乱点一气,绝非阔气。掂量好了再点餐,山珍海味,不如营养搭配。聚餐饮食不攀比,健康比排场更重要。

  盲目凑单不可取,按需购物变理性。按需下单,满减虽便宜,盲目凑单可能造成不必要的浪费,按需下单才是正确选择。

  分餐制度可鼓励,自主择餐变精细。转变就餐方式,桌席改自助,份饭精细化,让每个食用者都有吃的自主权,按需按量点餐取食。

  粮食来之不易,意识从小树立。制止餐饮浪费,学校要做好引导,让孩子从小对节俭意识有所体会。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节约是一种智慧,节约亦是一种责任,节约更是一种涵养。我们应时刻铭记: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珍惜每一粒粮食,从我做起。滴水成河,粒米成箩,争做节约粮食小卫士,让节约粮食的观念传遍全世界。

-END-

主办单位:天津港保税区文化中心

咨询电话:022-849258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