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摆渡
酸葡萄与甜柠檬
只要你愿意,总有理由幸福。
得不到的未必好,
相信你拥有的就是最好的。
透视狐狸的酸葡萄心理:快乐是自找的
《伊索寓言》中有这样一个家喻户晓的故事:一只饥饿的狐狸路过果林时,发现了架子上挂着一串串簇生的葡萄,垂涎三尺,可自己怎么也摘不到。就在很失望的时候,狐狸突然笑道:“那些葡萄没有长熟,还是酸溜溜的。”于是高高兴兴地走了。事实上,葡萄还是没吃到,狐狸仍是饿着肚子,但一句自我安慰,却让他走出了沮丧,变得快乐起来。
寓言中的狐狸,通过自我安慰,没吃到想吃的葡萄也很开心,属于典型的酸葡萄心理。这种心理,属于人类心理防卫功能的一种。当人们自己的需求无法得到满足时,便会产生挫折感,为了解除内心的不悦与不安,人们就会编造一些“理由”自我安慰,从而使自己从不满等消极心理状态中解脱出来。
与“酸葡萄”心理相对应的,还有一种“甜柠檬”心理,它指人们对得到的东西,尽管不喜欢或不满意,也坚持认为是好的。就好像一个人拿着青青的没熟的柠檬,明知柠檬熟透了才甜,但因为手上只有没熟的,就偏说自己这个柠檬味道一定很好,会特别甜。何况有柠檬总比没有的好,同样是内心的一种自我安慰。
关于“酸葡萄甜柠檬定律”,心理学上有一个
有趣的实验对此进行了间接的证明。
心理学家招募一定数量的学生来从事两项枯燥乏味的工作。一件是转动计分板上的48个木钉,每根钉子顺时针转1/4圈,再逆时针转回,反反复复进行半个小时。另一件是把一大把汤匙装进一个盘子,再一把把地拿出来,然后再放进去,来来回回半个小时。
学生们完成工作后,分别得到了1美元或20美元的奖励,同时,心理学家要求他们告诉下一个来做实验的人这个工作十分有趣。
结果发现,与一般的预期相反,得到1美元奖励的人反而认为工作比较有趣。
其实,这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人们对已经发生的不满意或不好的事情,倾向于通过自我安慰,把事情造成的不愉快等消极影响减轻。
通过这个定律,我们可以发现,对于相同一件事,如果从不同的角度去看,结论就会不尽相同,心情也会不一样。
幸福,要保持适度的阿Q精神
读过鲁迅先生著作的人,对于酸葡萄甜柠檬现象,很容易联想到鲁迅先生笔下的阿Q。众所周知,阿Q有一种独特的精神胜利法,即所谓的“阿Q精神”。例如,阿Q挨了假洋鬼子的揍,无奈之余,就说“儿子打老子,不必计较”,来自我安慰一番,也就心平气和了。
虽然阿Q的自欺欺人心理,过去一直成为人们的笑谈,甚至遭到否定、批判。然而,不少心理学家认为,适度的精神胜利法在心理健康方面是非常有价值的。如果我们懂得合理运用阿Q精神,往往会让自己增加不少幸福感。
美国前总统罗斯福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有一次,美国前总统罗斯福家中被盗,他的朋友写信来安慰他。他在回信中说:“谢谢你来信安慰我,我现在很平安。感谢上帝,因为贼偷去的是我的东西,而没有伤害我的生命;贼只偷去我部分东西,而不是全部;最值得庆幸的是:做贼的是他,而不是我。”
不过,无论酸葡萄还是甜柠檬,在某种程度上讲都是一种消极的心理防御方式,就像是一副止痛药,虽能暂时缓解心里的痛苦,但往往会有一些副作用。例如,“酸葡萄”心理的人说别人不好,很容易影响人际关系,给他人一个“小人”的形象;而“甜柠檬”心理则容易让人安于现状,不思进取。
那么,如何才能把握好自我安慰的度,
做到无副作用的自我安慰呢?
一方面,当遇到挫折或不幸而万分苦恼时,我们应当冷静地分析问题的起因,不要完全陷入“自我”的状态,试着从“旁观者”的角度,客观地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正所谓“旁观者清”。
另一方面,如果与他人发生冲突或分歧没法解决,觉得一时间想不出什么解决方法。这时,千万不要放弃,不到最后一刻,不要提前为自己贴上“不行”的标签。我们可以采取“位置调换法”,即从对方的角度出发来考虑问题,经过协商、权衡,最终与对方达成谅解。
可见,聪明的幸福者,既要会运用阿Q精神,又要懂得适度运用。
(以上图片、内容均来源于网络)
文案提供:第一图书借阅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