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中心动态

中心动态

【书海泛舟】跨越时间与空间,一同探寻书的起源


【书海泛舟】

书的起源

  书籍是人类知识和文化的载体,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它能够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实现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知识和文化的传播、交流与融合。


  


   书犹药也


善 读 之可以医 愚 


  我们可以与书中的文字交织在一起,变换出有声有色的人和事物,可以是催人泪下的悲剧人生,可以是万千欢喜的人间小团圆,亦可以是大气磅礴的历史记录……


  文化中心特推出【书海泛舟】系列推文,带您徜徉书海,走进“书”的大千世界。本期我们将跨越时间与空间,一同探寻书的起源。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高尔基


读好书


好读书


读书好


  我们要承认,对于“书籍”是何时、何地、以何种方式产生的,我们几乎一无所知。

  我们学习获取知识,学习记忆词语,这些都要借助于图形,即图片或符号,便于信息的发出者重复和传递信息的内容。全世界的史前人类都在他们居住的地方留下印记和图画,这些东西通常只保存在洞穴壁画中。

洞穴壁画

最初的印记:埃尔卡斯蒂略洞穴



  在许多洞穴遗址中,都有关于手的图画。这类画作通常是采用一种“喷涂”的技巧画成的:画者将手放在岩壁上作为模板,然后向岩壁上喷涂或者吹洒赭(zhě)石溶解成的颜料。

楔形文字泥板

       《吉尔伽美什史诗》  

  在潮湿的黏土块上刻画符号来创造伟大的文学,这种方式似乎不太可能取得成功。但是在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流域肥沃的新月形地带盛产黏土,而且黏土有着胜过其他大多数书写系统的强大优势


《吉尔伽美什史诗》

  黏土取材便捷、易于操作、便于书写,做成的楔形文字泥板在烘烤后几乎坚不可摧。写在黏土板上的楔形文字可以保存很长时间。许多最早期的书籍都用楔形文字写成,比如最古老的叙事史诗——吉尔伽美什和洪水的故事。

纸莎草纸上的埃及书

《阿尼的亡灵书》

  美索不达米亚的楔形文字泥板书保存的时间虽长,但却十分笨重。在大约公元前2900年,埃及人发明了一种相对廉价而轻便的书写介质,易于书记员和画师们使用。尼罗河三角洲常见的一种莎草科植物纸莎草的茎,被用来制造船、家具、箱子、袋子、绳子,也被用来制造书写载体。

《阿尼的亡灵书》右为奥斯里斯与依西斯

  纸莎草纸作为一种书写载体流行起来,埃及的干燥气候有利于纸莎草书卷的保存。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书是在5000年前古埃及人用纸莎草纸所制的书


以上便是世界历史中“图书”的起源

更多内容可查阅馆际图书:

14.jpg

极简图书史(G256.1/16)

空港文化中心2楼

第一图书借阅室27排07列3层


那么中国历史上书的由来又是如何?

下面为您揭晓。


甲骨文

中国商朝晚期,甲骨文诞生了。甲骨文,又称“契文”、“甲骨卜辞”、“殷墟文字”或“龟甲兽骨文”。

  甲骨文是已知的能见到最早的成熟汉字,主要指中国商朝晚期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在龟甲或兽骨上契刻的文字,是中国及东亚已知最早的成体系的商代文字的一种载体。

青铜器铭文

  铭文又称金文、钟鼎文,指铸刻在青铜器物上的文字。与甲骨文同样为中国的一种古老文字,是华夏文明的瑰宝。

青铜器本身有固定的用途,铸刻在上面的文字也只是档案性质的资料,尚不具备正规书籍的涵义与性质。

但青铜器作为一种文字载体,传播了历史事件和古代知识,又起到一定的书籍作用,故历来的中国书史研究者把青铜器铭文视为中国书籍的初期形式之一。

石雕

  除了甲骨、青铜器外,古人还在石头上刻字,谓之石雕。从人类艺术的起源就开始了石雕的历史。可以说,迄今人类包罗万象的艺术形式中,没有哪一种能比石雕更古老了,也没有哪一种更为人们所喜闻乐见、万古不衰。

在文字传播的准确性和广泛性上,石雕具有更大的意义,被后人称为“石头书”。

(以上部分图文来源于网络)


无论是甲骨文,还是青铜器铭文,

亦或是石雕,都还不能叫做真正意义上的“书”。


那么关于中国历史上“书”又有哪些精彩内容呢,

继续关注我们,下期为您揭晓。



文案提供:第一图书借阅室